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一章 治水得民心(1/4)

作者:银河索龙
江淮地区一直是刘宋与拓跋政权抗衡的前哨基地。由于它在军事上的极端重要性,从而使高祖刘裕到宋文帝刘义隆,都很重视这里的农田水利发展,使得这一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农田水利工程多是为了军屯而修建的,而且也由屯田兴土来维护修治,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当时,实施军屯的主要有两个地区:一是淮阳,一是寿阳。

寿阳位于芍陂灌区,春秋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经济区,由于寿阳是南朝大军北征的主要通道,那么它就必须是一个能多提供军粮草马的兵站基地,因此东晋南朝政府每次北伐,必对芍陂水利工程加以整治利用,以推动屯区的农业发展。

宋文帝刘义隆为谋求收复河南统一南北之大计,于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派始兴王刘义欣坐镇寿阳。当时芍陂堤坏堰毁,万余顷农田缺少灌溉,秋夏常年多苦旱,以致“土荒民散,城郭颓败,盗贼公行”。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支援北伐,刘义隆命刘义欣在一年内,伐木开榛,疏通水路,引水入陂。但刘义欣无有治水之功,手下又没有得力干将,至来年春天,也没垦起湖田。刘义欣不得不上奏章,请求朝廷选调精兵强将前来援助。时值范晔宣城任期已满,刘义隆便把范晔迁入寿阳,任刘义欣的镇军长史,以便助刘义欣尽快疏通寿阳地区水利枢纽。

范晔到任后,刘义欣便带着他前去芍陂查看地形。

途中,刘义欣问范晔道:“范大人,你可知现在朝廷要做的大事是什么?”

范晔回道:“朝廷大事自然由皇上去做,州郡的大事自然由刺史和太守去做,县衙的大事自然由县令去做。在下是来整修寿阳水利的,疏通水渠、开垦粮田,自然是属下的大事了。”

“范大人果然精明,言语稳而不乱。有范大人在此协助本王,一定很快会改变现状的。”刘义欣不住地夸赞道,“不知范大人对修治水利有何妙计?”

范晔道:“属下以为,要想打开现有局面,一是要了解这里兴修水利的历史和地形地貌,二是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修水利如同带兵打仗一样,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刘义欣很是赞成地说道:“这地形地貌本王已经查看多次,有所了解,只是对它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详尽。”

范晔道:“属下在修编时,查过这方面的资料。”

“范大人不妨讲来。”

范晔道:“说起水利发展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建起了海塘、圩田、堰塘、运河等多种水利工程。东汉末年,这一带已是一派沃野万里、士民殷富的景象。孙吴立足江东,为了使太湖地区成为其经济中心,继续致力于这一带的水利营田事业。建安八、九年,孙权派陆逊为屯田都尉,在太湖南部平原经营水利屯田。以后,又在毗陵设典农校尉。毗陵典农校尉经营的范围很广,为了加速太湖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孙吴政权有时还组织各路人马进行屯田大会战,如赤乌年间,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领万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此次万人会佃毗陵可见屯田规模之大。”

范晔的一席话,使刘义欣茅塞顿开:“古为今用,史能照人,我们们何不借用孙吴之策,在寿阳来个水利大会战呢!”

“属下正是这个意思。”

“那如何去整治呢?”

范晔道:“根据寿阳万顷农田的地形特点,这里湖沼广布,人口稀少,除了一部分湖泊被用于农田灌溉以外,尚有相当多的水面可以开发利用,为了解决寿阳附近人多地少的矛盾,可向东部地区组织移民,开发湖泊水土资源。”

“这是在人力方面。”刘义欣问范晔道,“对修治水利应取何策?”

范晔道:“属下以为沿太湖东、南岸复修堤坝,为御太湖水泛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