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2/3)

作者:青史尽成灰
人领兵权力。大宋的那些着名文臣,打得什么样,只怕不用我多说吧!”

张希孟冷冷说道,群臣愕然。

因为在这个讨论圈子中,并没有武将参与,或者说大家伙没觉得武人有必要,有资格参与其中。

似乎可以从武人那边,占点便宜。

但是很可惜,张希孟虽然是文官,但他却不会站在文官这一边,恰恰相反,他很防着文官扩权。

现在的情况还好说,如果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领兵,除了张希孟,估计也没有哪个文臣敢去督师。

但如果是次一级的武将?

就比如冯国胜,他负责征讨河西……这时候朝廷派遣了一个挂着参政衔的重臣,负责陕西、甘肃等地诸军事。

到了这一步,到底是谁说了算?

按照宋代的经验,肯定是文官说了算,同李元昊作战当中,就是这帮文臣拼命送的。

当然了,大明朝也没好到哪里去……

最初外出领兵的就是总兵官,是由武将负责,出征为帅,归朝为将,比如徐达,就是大明朝的第一位总兵官。

但明朝的画风很快就改变了……总兵变成了常设武将,虽然品级很高,但已经失去了指挥全局的资格,变成普通将领。

随后就在武人头上,设立文官总督。

总督不过瘾,就设立经略,督师……层层加码,武将的地位被踩到了泥土里。

然后就出现了二品文官,先斩后奏一品武将的奇景。

因此在这里,张希孟觉得有必要把武将的事情提出来。

需要几个省一起应对的事情,有打仗,有治水,有疏通运河等等……这些事情,专门派遣重臣,专人专责即刻,尤其是打仗,必须武将总兵负责,文臣只能辅助,无论如何,也不许侵夺武将的权柄。

军国大事,马虎不得。

朱元章很快点头,“张先生所提十分有理。咱在这里说明白了,重新划定行省,以布政使和按察使治理地方百姓。以后宰相尚书致仕,不许外调,只准回乡养老。”

老朱这一句话,等于断绝了高官们到地方上为所欲为的机会。

一位官员,走到了尚书,宰相一级,基本上就只剩下致仕回乡一条路,众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默默忍受。

杨宪苦心筹划的方桉,开了个头,就折戟沉沙了。

但是他提出的方桉,倒是给接下来的议论,提供了借鉴。

胡惟庸站出来,他提出的建议是可以改路为省,但是考虑到政务繁杂,各地风俗迥异,胡惟庸觉得可以在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的基础上,再增设燕山行省,大同行省,山东之地,拆成四个省,淮西濠州拿出来,单独设立中都,然后再把淮东等地化成三个省……

他这套设想提出来,还没等张希孟说话,汪广洋直接不干了。

“胡尚书,你如此分割行省,地方破碎零散,如同一盘散沙烂泥,又如何能扛得起朝廷重担?你这是拿国事当成儿戏!”

胡惟庸呵呵笑道:“汪尚书讲得好,若是地方行省,能扛得起朝廷重担,还要朝廷干什么?还不如直接自立算了!”

“你胡说八道!”汪广洋急着驳斥。

可是另一边刑部周祯,工部单安仁竟然都站出来,赞同胡惟庸的看法,而且单安仁还不无恶意道:“汪天官是从中原起家,莫非不愿意瓜分河南江北行省,是给自己留退路不成?”

汪广洋的脸色瞬间一变,他自然有这个想法,现在河南江北行省,他的门生故吏很多。

加上他又掌握吏部,最近已经安插了不少人。

一旦拆分河南江北行省,他的势力就要被打散。本来汪广洋也是有心取代李善长的,但是失去了对中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