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章 债务,老朱背(2/3)

作者:青史尽成灰
不过一时间,张希孟也没有精神头教他,北平留下的一大摊子,还需要顺利接手过来。

朱棣经营了这些年,到底有什么宝贝,确实值得梳理一二。

足足八个箱子,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面对这些东西,老朱也没法淡定了。

他请来了马皇后,叫来了朱标,包括张希孟在内,也都来了,一起盘点。

首先是工厂,这也是朱棣最重要的产业……开平的毛纺织厂,光是各种工人就足有三万之多,每年能产出的呢绒,多达一百五十万匹,而且还在迅速上涨!

虽说毛纺织厂在开平,但是在北平这边,还有印染,裁剪,制衣,这一整条产业链下来,足有十万以上的工人。

除了纺织厂,第二项就是庞大的运输公司,这个规模更加庞大。

内河航运船只,三百艘,海船超过五百艘。

大运河,大沽口,辽东的木材,粮食,药材,矿产,北平的呢绒,牛马牲畜,南方的丝绸、茶叶,南北货物交流,北平的航运公司,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

整个从业人员,居然超过了十五万!

“主公,现在北平的军工生产也相当可观,基本上是应天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了。”张希孟缓缓说道。

北平的军工,那还是张希孟和朱元璋留下的。当初收复北平之后,为了防备北元反扑,在北平周围,留下了很大的规模的军工作坊。

那时候就能生产刀剑,盔甲,火铳,火炮……经过了这么多年,北平又添置了采矿,炼钢,铁器制造,基本上把产业链补全了。

甚至北平还能生产维修纺织机械,有一大批能工巧匠。

所以毫不夸张讲,北平算是大明工业水平最高的地方。

这还不包括北平上百家的屯田公司,以及大批的牧场,林场……除此之外,北平还建成了两座规模庞大的学堂。

北平大学堂,北平师范学堂,这两座学堂加起来,每年能提供超过两千名各种人才。

一路盘算下来,就连朱元璋都暗暗感叹,朱标就更不用说了,他把朱棣放在北平,就是希望四弟能用他的方式,闯出一片天。

现在看来,朱棣不光闯出了一片天,还附送了一座金山,一座银山!

“父皇,四弟有大功于国家啊!真把他从北平弄走,咱们就这么接了北平,我真是于心不忍。”

朱元璋微微沉吟,忍不住道:“说实话,也就是老四那个不顾一切的劲头儿,才能弄出这么大的一份家业,换成你们其他人,谁都不行!但既然事已至此,也就没有别的好说,北平的家业太大了,必须拆开。”

朱元璋一锤定音,北平当真是太大了,也太肥了。

一场粮食大战,就让人看出了北平的实力。

朱棣贡献了三百多万石粮食,超过了朝廷投入弹药的三分之一。

别忘了,这还只是粮食公司初步产出,只要给他们时间,再有几年,必定会暴涨的。

到时候粮食,武器,呢绒,矿产……北平简直要什么有什么。

实力上,简直顶得上半个大明朝了。

“父皇,北平虽然是故元都城,算不得蛮荒之地,可也远不如江南富庶之地,孩儿还是糊涂,为什么四弟那里,能算出这么多钱?可咱们朝廷,却拿不出多少钱!”朱标一脸困惑。

张希孟叹口气道:“这就是北平的成果……也是发展工商的威力所在。中原之地有木材吗?有,船只吗?也有!但是中原这些木材,粮食,船只,都分散在各家各户,根本没法统计。不能纳入朝廷的财赋,产生不了收益,所以就只能放在眼里。似乎是不少,但仔细计算,就没有多少东西可用。”

“可一旦转入了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