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73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2/3)

作者:青史尽成灰
生了效果。

就算是朱标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先生高明,足以堪称储君之师的表率。

首先朱标这个储君,是当之无愧的,谁想换了他,那是吃错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疯狂往朱标身边拉人,让他学这个,懂那个,培植势力,笼络人才……你想干什么?

当真要考验一下父子之情吗?

就算朱元璋愿意让出皇位,朝野上下,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开玩笑嘛!

所以张希孟只是悄无声息,隔绝了各种势力,同时又适当给朱标提点,仅此而已。

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摊子,必须朱棣来做的原因。

不是放着太子不用,非要安排燕王……而是这个逻辑之下,并不能让朱标冲在前面。

就好像王阳明那么大名气,但是一辈子没有进入内阁,没有执掌中枢大权一样。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动静越大,他就离皇位越远。

应天的这帮当官的,是不会放朱棣进京的,不然他们岂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帮人取代了?

所以说,这里面有太多细腻的操作,里面充满了深邃的算计。

张希孟不会告诉任何人,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来。

皇宫和太师府,朱元璋和张希孟,绝不只是君臣相得,互相信任那么简单,光靠着友情,是没法维系两个人走到今天的。

这里面有老朱的雄才壮志,也有张希孟的心思细腻,巧妙安排。

或许有朝一日,翻开老朱的实录,再找出来张希孟的日记,对照着看,能从中猜出一些端倪。

好玩的是,对于朱标,张希孟基本采取了放养的态度,但是到了朱雄英这里,张希孟却是支持自己的爱徒,提点教导,甚至是从小栽培。

这又体现了张希孟的另一重算计。

朱标的储君之位,不需要什么怀疑。

但是到了朱雄英这一代人就不行了。

天下承平日久,储君无甚威望,只能靠着祖辈恩泽,坐上皇位,又能有多少威望?

所以说朱雄英在学问上下功夫,研究农学,取得一定成就,对他这个皇孙,是极大的助力……

儿孙两代,都被张希孟安排得明明白白。

把事情做到了这一步,而且还是不着痕迹,不动声色。

你说朱元璋能怎么办?

他敢和张希孟翻脸吗?

他会翻脸吗?

谁又不说一句,太师高明呢!

“父皇,去年的时候,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均田也都大体完成了,土司也裁撤了七成……庶宁师弟出了不少力气。他在那边,可不只是一个学堂山长那么简单。现在包括巴蜀在内,新的田制也都确定下来。要说起来,淮东的百姓,平均一个人拿不到五亩田,苏州等地,更是连三亩都到不了。还能填饱肚子,但是绝对过不了多好。”

朱标跟老朱念叨着,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里面却透着太多的内容……针对中原地区的第二次均田,在几年的努力之下,已经顺利完成。

西南裁撤土司,第一次彻底均田,也都悄然无声干成了。

伴随着田制改革,背后还有税制改革,币制改革……这些事情,干成了一件,都足以彪炳史册,夸耀千古了。

朱标全都完成了,以孙炎为首的朝中官吏,虽然磕磕绊绊,但总体上也都尽职尽责,绝对值得嘉奖。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事情,能够波澜不惊地完成,朱标也算是历练出来了。面对这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自信。

只不过接下来想更进一步,还是困难重重,甚至现有的成果,都可能倒退回去。

朱标自然是忧心忡忡,老朱也是微微叹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