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99、逃散吧四(2/3)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崇祯最终能够平安继位,张皇后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实际上,此时的内阁,四个人中,三个是东林的人。李标是首辅,钱龙锡是次辅,刘鸿训是阁臣。

钱谦益有些吃惊,刘鸿训之前深得崇祯信任,是崇祯三次派人,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怎么钱龙锡说刘鸿训也要出事。

刘鸿训,字默承,号青岳,山东长山人。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累官少詹事。

天启六年,因忤逆珰而斥革为民。他是因为反对魏忠贤而被革职,之后一直在老家闲置不用。

崇祯继位后,为了改变阉党独大的形势,三次征召刘鸿训,刘鸿训都拒绝出山。

后来崇祯亲自派人去请刘鸿训,给足的养望的机会这才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钱谦益皱眉道:“可是袁督师讨饷一事,陛下还在生气。”

袁崇焕在宁远兵变后,从去赴任蓟辽督师的途中紧紧返京,去户部要拖欠的军饷。

户部尚书的毕自肃,刚刚被宁远兵变逼死自己的亲弟弟,辽东巡抚毕自严。他心里明镜似的,他们兄弟是齐党。这就兵变是东林主使的,目的是用兵变整到毕自严,然后拖自己下水,他们眼馋户部,已经快眼睛里伸出爪子了。

只不过,自己的弟弟有血性,宁肯自杀也不给他们扳倒自己兄长的机会。毕自肃能给他钱,那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袁崇焕没办法,只能找皇帝,皇帝也不是傻子,早就怀疑这里边有事儿。

袁崇焕赖着不走时,他就感觉不对劲。袁崇焕不是一个能耍无赖的主儿,那是毛文龙干的事儿。他为何要赖在京师不走,皇帝心里也疑惑。

等到兵变发生时,皇帝再迟钝也明白了,东林这帮子不是东西的玩意儿。这是要了蓟辽总督还不满意,还要把辽东巡抚也拿过去。

这下子,辽东再也没有人能制衡监督他们了,他们在辽东的文武官员中就是一手遮天的存在。辽东他们搞得在黑暗,也没人知道。

他们这些王八蛋刚刚逼死了人家的弟弟,有钱也不能给他们。皇帝更不可能这个时候强迫毕自肃给钱。

事情已经办完了,权力已经到手了,这时候就要平息兵变了。

再闹下去就是给东林自己拆台了。

但幕后策划和鼓动好说,现在用闹饷的名义闹起来了,想平息下去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给当兵的发饷。否则当兵的绝对不答应。他们那里知道这些黑幕。就知道找当官的要钱,谁现在当官,就找谁要钱。

这时候刘鸿训出面,要求皇帝出内帑给袁崇焕三十万两。否则,当兵的迟迟见不到军饷,万一投了皇太极可就不好看了。

崇祯心里像被人往嘴里塞了个苍蝇一样恶心。这不是钱的事儿,而是这是对皇帝赤裸裸的挑衅,甚至时在他脸上踩一脚。

刘鸿训因此,在皇帝心里的印象一落千丈。

从反抗阉党的正直之士,三次推辞拒不出山的清高之士,一下子变成了东林的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

这件事,崇祯不动声色,没有把他对刘鸿训的看法公开化。

崇祯虽然只有十七岁,但是他少年老成,城府很深,喜怒不行于色。

东林诸人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皇帝把这口气咽了。他们也不好在晾着崇祯对阉党进一步清算的意图。

没多久,刘鸿训崇祯的指示下发动了对阉党的痛斥,着手整阉党杨维垣、李恒茂、杨所修、阮大铖、霍维华之流。

当时,朝中大半官员都是阉党提拔的,尽管魏忠贤已去,但势力仍然极大。阉党的反击随即如狂风暴雨一般而来。

很快,很多人开始揭发刘鸿训贪污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