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户人家(1/4)

作者:骑驴上仙山
当西夏朝廷还在兢兢业业布局的时候,李显彰已经边角落子率先发难,而这一子就如同漩涡一般,将周边兵马全部吸附了过来,甚至隐隐约约有着一鸣惊人的浩然气象,平沙关原本作为无人知晓的塞外关隘,如今却是一副跃然而上的要是寻常人等,可能天下人都会骚乱一句荒唐,可当这个人是李显彰的时候,所有人都只会闭嘴,正襟危坐,生怕打扰到前者,毕竟天下评上第七的谋士,出手不至于如此浅薄,也都臆测着平沙关的战局会不会左右到西夏格局。

没点本事还真不敢在如今的局面上指手画脚,生怕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的结局,可李显彰不仅敢,而且凭借这千余的游兵散将就敢夜袭横剑山,甚至杀出了不少名堂,尤其西夏朝廷并未在此事上过多隐瞒,反而若有意思的引流,率先让书院里知晓了当夜的详情,再有书院学生牵头,传到酒肆街坊,皆是啧啧称奇,大开眼界,更有甚者,些许士林的夫子还庖丁解牛一般肢解起李显彰的计谋,从平沙关秋初的战役开始,然后到横剑山的惨胜,一点一点,从最初的拉锯战,算计辽金的贪婪心性,再到后来吃瘪以后的多疑,仅凭千余残兵就守下平沙关,拿捏火候的精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尤其天下书院,作为西夏的小翰林院,陈铮向来对此很是重视,为了防止书院出来的都是那些只会吟风送柳的书呆子,所以陈铮会将往年西夏的一些过气奏折或者国章交给书院的夫子,再由夫子复盘,让这些士子早点务事,而不是一昧追求诗词上的造诣。

尤其这些事由士子先知,再经由他们的口传出去,士子得名朝廷得利,两相皆宜。

不过天下书院近日又出了一个年轻人,姓种,据说是北地求学过来的,跟许多人的看法不一样,别具一格,说李显彰此番胜在借势,借朝廷的势,朝廷好说,从西夏朝廷如今的决心和动作,分明就是要和辽金分个生死高下,还说这个才是让辽金畏首畏脚不敢深入的原因缩在,但说到江湖的势,他只是摇头说不知道,倒是引起周边看客一阵哄堂大笑。

年轻人也只是轻笑,不再多话。

可半旬后,青城山邱掌教单枪匹马闯皇庭的事迹传荡开来的时候,众人只觉云里雾里,再回头想找那位年轻人的时候,只是得知这位年轻人已经离开。

不过倒是给露水同窗撂下一句话,有缘长安见。

可就在整个书院学生都在思虑这话背后深意的时候,书院夫子又传来消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朝廷君主朝议数旬之后,决定迁都,新朝都城长安。

由此开春大考地点也是由金陵变成了长安。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不过倒是也有些意气士子有些悔恨,他们其实也早有臆测说陈铮会迁都,但都没有那个胆色放出豪言,要是言中倒是能得名,别说对于以后仕途会有多少助力,就放眼前,书院夫子就得青眼相看,只是言不中那就成了笑话了。尤其是秉承谨言慎行的行事心理作祟,也不允许他们做出如此结论。

只不过种青璟此言也不是大放厥词,他本就是凉州人,在南下之前便在凉州各地游历,相比中原,他深知老秦人对辽金的仇恨,以前作为大秦的分封地,便是大秦都城北方的唯一屏障,在那时就和辽金打的不可开交,不过那会西夏还有几个守望相助的好兄弟,燕赵齐同仇敌忾,但现在就只剩下一个貌合神离的北齐,唏嘘不已,种青璟不是个自梏眼界的人,北齐他也去过,所以知道百姓对于辽金的仇恨并不比西夏低,对于西夏在这青黄交接的重要时候非但不求稳,反而将辽金北齐拉下水的举动在赞同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解,赞同便是风险很大,可背后的收益一样很大。

他跟寻常的读书人一样,徐图稳重,但同样,深处险恶北地,有时候只有赌命才有活路,骨子里一样有赌徒的心性,唯一的不解就是西夏朝廷不用这么急于求成,西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