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睡,似醒非醒。
窗旁青瓷瓶中那一簇浅淡清雅的明玉兰,浮动着令人心神安宁的香气,悠悠然然,却是沁人心脾。
作为主导此次计划的人,谢清华的书案上,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摆放上了这本书。
她放下手中执着的毛笔,如玉纤手翻开《群英会》的书页,玉华流转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第一时间映入谢清华眼帘的,是一幅水墨画
——画上山水纵横,清雅绝伦,大片大片的墨色在纸上泼洒,大气磅礴,笔触宛如惊鸿游龙,将雕梁画栋的书院轻轻隐入这山水之间,颇有古诗所述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深远意境。
看着这画,空气中隐约能嗅到墨香浮动,汩汩的流水声仿佛在耳侧流淌,墨色依稀幻化出青山绿水,连带着书院那清绝于世的幽幽书香,也似乎自这画中逸散而出。
谢清华一眼就能认出,画中的书院不是别处,正是鹿鸣书院,画师将鹿鸣书院的精髓抓得极妙,□□蕴于画笔之端,即使是未曾游览过鹿鸣书院的人,对着此画。恐怕也只能惊叹,天下第一书院,就该是画中的模样,隐入山水之间,天人合一,又遗世独立。
单单是这幅画,谢清华就觉得温家的手笔着实不凡,要知道,能画出如此佳画的画师,必定是画中大家,不提那些本身就爱好书画的人,不可能不为这幅画动容。
甚至多少上进无门、心境停滞的修武者,有时候,少的就是这些大家自琴棋书画之间流露出来的一点灵机感悟。
只是这样的画中大家,名利已然在身,绝不是钱财俗物能够轻易打动的,温家想必是花了极大的心力。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温家能请到这样的画师出手,却只是让他画这一幅开篇之画,可谓是暴殄天物,如果这还算不上大手笔,那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得上。
而读完《群英会》全篇,任是眼界高如谢清华,也不得不称赞温家的心思精巧,她在温家下的那么多功夫没有白费。
暂时放下仇恨,选择温家作为合作者,果然是一个再明智不过的举动。
——这一期增刊的内容,温家花费了极大心思编排,主要分为上中下两篇。
上篇自《鹿鸣往事》开始,《群英会》的撰稿人遍数鹿鸣书院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那些辈出的英才,那些甘愿隐于幕后奉献的先生……
其间既有鹿鸣书院先生学子现身说法,又有名士精辟的评说文章,有事实,有情怀,又有对未来展望,读来既令人觉得怅然若失,又是荡气回肠,不知不觉之间,就已是踌躇满志,激荡心神。
而中篇《泪满襟》主要是围绕着这天下百年之间,那些才华横溢,惊才绝艳,却始终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最后只能郁郁而终的英才豪杰,重点突出了建功立业之难。
难于何处?青云之路无门踏。
下篇《大风》则是呼吁,呼吁天下英才,理应以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为理想,一生庸庸碌碌,与死何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方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上一遭。
正所谓“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晋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不缺少机会,只缺少人才,天下英才会,却正是这样一个能够为人提供青云之机的地方。
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煽动性和诱惑力,可以说将文字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最后则是呼应了增刊《群英会》的主题,将鹿鸣书院即将举办的天下英才会的消息再一次大张旗鼓的宣扬出来,其间意思,不言而喻。
尤其是那句——“天下群英会于鹿鸣,群星闪烁,谁,能登临绝顶,俯瞰鹿鸣?”
豪情壮志,凌云绝顶,这天下间,只要自认自己是英才的人,只要有点野心的人,哪怕不缺那一枚选官令,自有攀山的捷径,恐怕也抵挡不了俯视群雄,扬名立万的诱惑。
而最后的“俯瞰鹿鸣”四个字,更是为这本就熊熊燃烧的干柴添了一把大火。
天下第一书院,何等威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真)玄天记事 最新章节112 温家增刊,网址:https://www.at77.net/179/179061/11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