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21章 作妖的西班牙人(第三更)(1/3)

作者:画凌烟
这段时间,崇祯倒是没有到处出去折腾。

毕竟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结束了。

而且各地巡抚的人选吏部已经提报上来。

倒是最近有一件事大家伙又争论了起来。

之前吏部提报人选名单,又廷议投票,投票的结果交给皇帝。

当然,皇帝会参考投票结果。

而现在吏部发出了通文,说这巡抚衙门的官员投票,由立法院来投,内阁和军委会的人就不要参与进来了。

结果因为这个事,王永光被大部分人怼,怼得欲仙欲死。

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

从崇祯十一年的十一月开始,中央权力架构做了最后的微调。

内朝组建了一个新的衙门,叫内廷。

内廷下面分出吏部、礼部、翰林院、镇抚司、科学院。

这是将原来的礼部从内阁剥离出来。

但是原来的礼部管着全国的教育。

而教育体系其实归内阁管。

所以,礼部提出来后,额外成立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

那为什么要将礼部提出来?

礼部是做什么的?

很简单,做思想宣传的,你可以理解为宣发的媒体,例如大明日报,就在礼部下面。

那内阁作为行政最高衙门,就不要宣传的媒体了吗?

当然也要,内阁重新组建报社,内阁的报社主要宣发新政和日常新闻,有内阁新闻司统一管理。

而大明日报这一类的皇家报社,则是宣发、点评社会风气,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一个组织力,有三样东西是最核心的。

哪三样?

人事任免权、笔杆子和枪杆子。

这三样,一样不能少。

高明的管理者,从来只抓核心。

这三样就是核心。

对应的是吏部、礼部和军委会。

至于翰林院为什么进来了?

很简单,皇帝的御用秘书。

以前御用秘书是内阁辅臣,现在内阁独立成行政衙门,皇帝总不能没有秘书吧?

例如传达皇命给内阁、立法院、军委会,让翰林院的人做跑腿。

翰林院在唐朝开始成立,就是专门做这事的。

这是内廷的组成。

那为何选拔巡抚要让立法院来推荐?

原因很简单,巡抚管理地方人事、官员纪律等等,这个角色与当地的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是有冲突存在的。

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属于内阁这条线管理,如果将任命和管理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官员纪律的巡抚交给内阁来廷议选举,内阁岂不是可以从巡抚人员里选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出来?

这就是自己选人来管理委任自己的人了,这从权力制衡上不合理。

而立法院在地方上不参与行政事务,属于事外编制,没有利益牵扯。

所以让立法院来公投是最好的。

而且立法院下面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让他们公投巡抚的候选人员,是最合理的。

如此一来,这套中央权力架构的调整,算是阶段性完成了。

为什么到崇祯十一年才做这样的调整?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社会还处于封建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层建筑一口气全部变了,会乱套。

上层建筑一定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

眼下商业时代已经到来,诸多部门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接下来的十一月份,立法院就开始根据吏部提报的名单做投票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