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7章 高速管束列车(2/4)

作者:红糖醪糟
来测试强度。

多次测量后,确定哪个群体的硅藻基因更好,能产生强度更高的二氧化硅。那些基因较好的硅藻拿出来继续培育,继续收集对比硅藻外壳。

为了加快速度,长天科技还直接对硅藻的基因进行编辑,确定关键性的基因。之后再发挥细胞全能型的作用,让单个基因或者细胞直接发育成为完整的硅藻。

人工进行筛选和基因编辑双管齐下,最快速的找到合适的硅藻。在这方面,勃拉姆斯有不错的心得,帮助团队节省了很多时间。他甚至还把自己的猜想给贡献了出来,让另外的群体尝试。

好在勃拉姆斯的想法是对的,无形中提升了硅藻的性能。

促进硅藻快速生长的生长素也在配合着研究,这种产品的生产,自然不能把产量交给自然,自己需要稳定高效的生产模式。

物理项目组也在不断地进步,通过改变列车的外形,启动的着力点,速度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已经突破了两千公里每小时。这已经是现有材料的极限了,再快一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那些管束通道已经很厚,材料超贵,根本没有推广的价值。陈潇早早设定了管束通道的重量,厚度,乃至半径,所有的研究都要在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要是研发出来不能用,没时间没成本后面慢慢改的。

管束通道的搭建方法在同步进行,工程大牛们根据硅藻的特性,筛选了规定规格的外壳,以蜂窝状排布在预先搭建的圆柱型罩子上面,这一搭建不要紧,问题立马出现了。

这些外壳都是死物,直接贴会因为水分丢失而失去粘性,整块整块的掉落下来。如果用胶水来缝合,成本先撇一边不说,以后施工怎么弄?一块一块的拼接上去吗?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硅藻能产出超强外壳,那么管束通道也建立不起来。

工程组的大牛立马开会。

“要不,用水泥打底,把硅藻外壳给掺杂进去?”

“密封性没法保障,没有覆盖的缝隙会成为大气压强的突破口。”

“不就是一个大气压强嘛,有什么好怕的,十六匹马就能拉开的力量。”

“你知道个丁丁!列车高速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能量成本算过没?按照你的逻辑,现在搞出玻璃的就行了。”

“不行!还得问问车辆设计那边的想法,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启动停止方式,不然的话,我们对于强度根本没有概念!”

列车项目组那边也在探讨列车的启动和减速的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其中的力场对于整个管束通道的压力。

他们经过反复的讨论,设计出了“弹弓法”。简单说就是启动的磁场就设定在导轨上,只覆盖列车底部,然后再如同弹弓一样,将列车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极快的速度。列车就是个那个弹丸,磁场就是那个弹弓皮筋。

此后,磁场就会消失,列车在真空环境内悬浮着,无阻力的前行,需要加速就在某个地方施加磁场力。

当列车准备要停止下来,前方的磁场提前打开,力道由小变大,犹如一个弹性的弹弓把快速袭来的东西接住一般。等到了列车停止,磁场消失,弹弓自然也就不会反弹。

这个想法靠谱,就是对距离有点要求,但是比起另一个方法来说,已经好了不少。

有个人提出过一种办法,那就是靠着空气阻力减速。具体的方式就是,在站点前后的若干距离设置闸门,当做减速区的入口。列车通过这里的时候,空气缓缓进入,车速自然就降低了。等到人们上车下车后,这段距离抽干空气变成真空再发车。

这个提议让大家脑子都炸了,即便后来做了改进,说是上下车的时候更多的闸门落下进行切分,以最快的速度抽干前方与该段的空气再发车。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