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二十九章 监军北上(3/5)

作者:来自远方


“武将不勇,何能统领百万。”

“故臣乞陛下,查五军都督府,点南北两京公侯伯以下子孙,无论袭位与否,年十三以上者,俱考校兵法武艺,能者授职,弱者送武学。”

武学之事,朱厚照已有腹案。杨瓒却以为,不给甜枣,直接扇巴掌,实在不好。

凡事不能一刀切。

真有本事,何妨先授实职,彰显天子恩德。拉一个拍两个,分化两京勋贵功臣,能为顾晣臣谢丕减除不小压力。

归根结底,二人是被他“坑”到武学。

明知情况不妙,仍选择袖手旁观,良心委实过意不去。

即便不授军职,如顾鼎一般,到武学挂个训导官衔,同样是天子恩典。

当然,顾佥事的任命尚未下达。天子一时半刻想不到,还需杨佥宪“推举”一下。

写到这里,杨瓒短暂停笔。脑中简单梳理,重启一行,才继续落墨。

“凡入学,每季考校。优者奖励,最优者授武职。”

“三年无所成,有爵者递减其爵,无爵者俸禄减半。五年无所成,退学,禄米减等。”

填补几句,勾划两行,确定没有疏漏,重新铺开一张白纸。

“其二,章疏之言,当有凭据,弹劾臣工,应有罪证。虚言无补,证为污蔑,例应下三法司,以罪查。”

朝廷设立都察院六科,本为监督官员,举不法之事。

然而,一样米养百样人。

无论都察院还是六科,有耿直持正之士,同样有害群之马。

不惧权贵,弹劾不法,有功朝廷,有利社稷万民。但无风起浪,心眼比针小,喜好捕风捉影,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放过,实在令人头疼。

如果言官难以持正,不求证据,以个人喜恶上言,不出乱子才怪。

后世有“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大明的言官,信口雌黄污蔑他人,顶多罚俸外调出京。

最大的惩罚,无外乎闲住黜免。

实在太严重,闹出人命民怨,查证属实,才会交法司审理。三法司徇情不予处置,方会调动厂卫。

即使被押上法场,豁出去喊一句“因言获罪,佞幸当道”,五成可能,还会名流青史,成为“谏臣”。

红口白牙,无事生非,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

没有管束,自然少了顾忌。部分御史给事中,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杨瓒深受其害,早对某些人咬牙切齿。明知奏疏递上,百分百会成靶子,依旧决心不改。

憋屈几回,总要畅快一下。

此去北疆,生死未卜。

不趁早说出来,天晓得,猴年马月才能归京。

胡说八道,同僚攻讦?

杨瓒全不在乎。

言官如何?

老子现下也是言官,四品佥都御使!畅抒己见,不因言获罪,同样适用。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当真是舒爽。

“切于时宜者,当议处以闻。虚言无据,乃至讽刺君上,诽谤朝官者,当下有司问罪!”

落下最后几笔,杨瓒长舒一口气。

放下笔,食指交握,搓了搓掌心。

原本,他还想过京营操练,边军粮饷,边镇屯田,南京锦衣卫及巡捕官不法等事。

如果时间充裕,这份奏疏可达万字。

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京营等事,积弊日久,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边军粮饷、边镇屯田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不只文官,更有武将。历史上,刘瑾跌倒,引线就是整顿军屯。

这件事轻易不能提,如要摆上台面,必须有拼命的决心。

简单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