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四章 罗贯中?蒋干!(2/3)

作者:青史尽成灰
如此,所以我觉得必须做出准备。”

“怎么准备?”李善长急问,朱元璋也突然抬起头,目光注视着张希孟。

“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拿下六合,封闭扬州过来的路,如此进可攻,退可守,既能支援张士诚,又能防备元军,一举多得。再有,应该趁机拿下和州,占领江北之地。最好再能攻取无为州,如此一来,咱们也有了纵深,可以从容进退,不至于元军来了,只能死撑。再有,如果元军败了,我们有漫长的江岸,方便即刻渡江,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张士诚夺了集庆!”

熟知历史的人多半会觉得张希孟担心有些多余,高邮之战就是张士诚赢了,夺取应天,也是顺理成章。

可是站在当下,事情没有发生,又有谁敢随便断言?

朱元璋很是赞同张希孟的判断,可他犹豫了,“咱们刚刚商议妥当,要休养生息,不能随便用兵。现在却又要出动兵力,只怕会伤损到民力……”

见老朱面带忧虑,李善长笑道:“上位,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是什么难事。我想着咱们张先生一定有妙策,对吧?”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你可真看得起我!

不过要说起来,他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

你说张士诚派谁不好,非要派个写小说的,这要是不骗他,都对不起他的职业。

至于用什么计策,那就更不要费心思了,反正《三国演义》里面都有……突然张希孟意识到一件事……貌似三国可用了不少元末的情节。

比如张士诚就和袁家很像,都是冢中枯骨。陈友谅噬主,前后弄死了倪文俊和徐寿辉,俨然元末小吕布。

最最好玩的就是赤壁之战。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记载很简略,最简略的版本甚至只有一句话,就说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引兵还。

甚至都没有提到东吴。

当然了,在吴国方面的记载就丰富了不少,提到了水战大破曹操,又提到了孙刘联军,火烧了营寨。

只不过不管任何一个版本,都没有提到曹操死了八十几万人。

事实上如果曹操真的损失了八十几万人,这些士兵可是有家眷亲人的,数量可能在几百万以上,这些人会无动于衷吗?顷刻之间,曹操就完蛋了,还拿什么统治天下?

即便是小说,也只敢送七万赤焰军啊,虽然这已经很离谱,足够断送一个国家了,但是比起老罗笔下的赤壁之战,还是悠着许多的。

那有人要说了,难道三国里面,精彩纷呈的赤壁之战,都是老罗凭空捏造的吗?

这里要说一句,还真不是,三国的赤壁之战是有原型的。

这个原型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大战……在陈友谅举几十万大军顺江而下,要攻击老朱的时候。

人人畏惧,军心大乱……这时候刘伯温挺身而出,鼓励朱元璋,稳固了战心,又用康茂才诈降,伏击陈友谅,朱元璋赢得了第一局。

战败的陈友谅逃回老巢,打造战船,积蓄力量,等朱元璋去救小明王,他倾巢出动,趁虚偷袭,结果在洪都顿兵,被朱文正打得没脾气。

等老朱赶来了,陈友谅船大,为了稳妥,就用铁索连起来,老朱针锋相对用火船破敌,烧了陈友谅大军,全歼六十万人马,还击杀了陈友谅,第二年吞并了陈汉政权……

瞧见没有,诈降计,连环计,火烧计,全都是老朱和陈友谅之间的交锋。

罗贯中把这些写到了三国演义之中,结果由于三国太出名了,这段也太精彩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