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免山西两道三成田税。”>
“这是好事啊……”褚亮当即笑道:“总管为民请命,朝廷也有恤农之心,正是天下太平之兆。”>
他这话发自肺腑,民安则国泰,国盛则民强,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上位者总是出于种种原因,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治国道理。>
尤其是经历了大业年间的乱象,唐初的士大夫阶层普遍非常珍惜这种士民都充满了希望的时期,褚亮无疑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
王庆也笑,“陛下向来爱民,吾等随于翼尾,也只稍尽绵薄,不值一提。”>
褚亮举杯相敬,感慨道:“君臣如此,正是相得益彰,惜未能觐见陛下……唉,明君治世,恨华发早生,不能尽力相佐尔。”>
王庆举杯应和,“确实可惜,陛下若知褚老之能,定待之以厚,当年何公为宇文化及兄弟所挟,又逢窦建德之乱,避祸晋地。>
陛下闻之,迎于晋阳,但有所求,无有不应,一直至今,未曾稍改也,可谓荣宠备至,众人皆有不及。>
褚老之才不下于何公,只惜未得时机,不然定能成就另外一番佳话。”>
两人饮了一杯,用了两口菜,褚亮才道:“总管说的何公可是著有何氏工物的郫国桂林公?”>
王庆道:“不是他还能有谁呢?”>
褚亮大口饮酒,觉着这酒开始有点发酸,何稠老头当年和他同殿为臣,他自然识得,当初文皇帝杨坚就很宠信此人,到了大业年间,依旧荣宠不衰。>
不想乱了一场之后,这厮又逢明主,好像比以前更得势了,莫非真的得了老天爷垂青,不然一个人怎么能走运成这个样子?>
也不怪褚亮这样的人嫉妒,严格意义上来讲,何稠并不属于士大夫阶层,他是门阀权贵集团中的一员,天生尊贵。>
褚亮则是出身仕宦之家,标准的为权贵阶层服务的士人阶层。>
士人阶层有个特点,自负才学者,总把傲视王侯当做一个终极成就来完成,几乎不下于留名青史。>
而所谓的王侯可不就是何稠这样的,真正的王公贵戚,又有几个士人敢于冒犯?>
而且何稠诗书皆不出众,反而鼓捣的正是读书人有些鄙夷的工科小道,到了后来读书人占了绝对上风的时候,更是将之称为了奇技淫巧。>
只不过唐初之际,读书人和贵族们并非那么泾渭分明,除了阶层固化的老问题,其他还算开明,而且离宋明理学还远着呢,也就没那么多的酸言腐语。>
…………>
褚亮年轻时酒量还不错,只是如今年纪大了,饮了一阵便已熏熏然,借着何稠这个话题,两人多聊了几句。>
对于何稠的家世过往,他比王庆清楚的多,只是何稠投唐之后的经历,却是不如王庆清楚。>
在王庆这里打听了一下,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何氏工物是朝廷力推的书籍,褚亮自然读过,只是他不擅于此,读的有些艰难。>
晋阳书院那边却是学子必读之物,褚亮去过几次,还给书院的生员们上过几堂课,他知道年轻的学子们对何氏工物非常推崇。>
他倒不觉得年轻人们真的喜欢,于是将之归因于朝廷开科取士时有算科和工科两类,其他天文地理也有所涉及,有志于此者,不读何氏工物之类的书籍是真的不行。>
而对于朝廷这些大政上的变化,身在晋阳,岁数又大的褚亮已难于把握。>
所以说啊,当官还得是当京官,政治敏感度根本不是地方官员能够比得了的。>
…………>
说了几句闲话,两人又谈起了公事。>
往河北输运粮草辎重,自然是以晋地为主,河南,山东等地如今还不足以担当重任,南边的漕运也很重要,但那就不需要他们两人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雄 最新章节第1910章公事,网址:https://www.at77.net/32/32344/201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