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的文武大臣都信服了。>
他们对当今夏皇李乾顺由衷敬仰,也都道当今夏皇自幼就雄才大略!>
大夏,天安礼定元年,夏惠宗李秉常英年早逝,年仅三岁的李乾顺即位,母党梁氏专政。彼时,在后党梁氏统治时期,大夏国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大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
而在距今二十二年前,即大夏永安二年,十六岁的当今夏皇李乾顺,灭后党梁氏一族而亲政。其亲政后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结束了之前大夏国累朝总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
在当今夏皇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大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在三年前夏军打败了宋军的入侵,晋王李察哥率部斩获了宋军名将刘法的首级……>
夏国的文武百官想到这些,再结合夏皇的鼓励,他们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纷纷高呼道:>
“陛下圣明,我军必胜!”>
“陛下神武,来犯宋敌必败!”>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乾顺看到群臣不再像刚上朝时那般慌张了,他也心安了不少,他自信有六七成把握能打赢这场夏国京城保卫战,他高声道:>
“众爱卿若无本启奏,便退朝吧!朕观当今行势,不容卿等懈怠,退朝后定要各司其职!随时准备听从朕调遣。”>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乾顺望着群臣纷纷退出大殿,他却看到了三十五岁的御史大夫谋宁克任,跪在大殿内,迟迟未起身退朝。>
李乾顺疑惑地问道:“爱卿,何故不退朝呢?”>
谋宁克任叩首道:“微臣有机密之事启奏,故此等到群僚退出大殿后,微臣方能对陛下言明。”>
李乾顺又看了一眼大殿门口,其他的文武百官皆已退出,他便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这大殿内,已无其他爱卿了。爱卿有何机密之事,速向朕道来。”>
谋宁克任再拜,道:>
“陛下,可曾记得二十年前,即我大夏贞观元年,御史中丞薛元礼建议重汉学的上书吗?”>
李乾顺眉头微皱,有些不悦,他没有想到谋宁克任所要启奏的机密之事,就是这种陈芝麻烂谷子之事吗?>
不过,他还是冷冷地说道:“朕自然记得!彼时,朕十八岁,是朕刚刚亲政的第二年。因朕崇拜大唐太宗皇帝的文治武功,朕亦向往大唐的贞观之治!故此改年号‘永安’为‘贞观’。”>
“朕还效仿唐太宗虚心纳谏、广征贤言。”>
“彼时,御史中丞薛元礼,上书建议推崇汉学。”>
“朕犹记得,薛元礼上书所言:>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
‘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
‘景宗以神武建号,制蕃字以为程文,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收其用。’>
‘今承平日久,而士不兴行,良由文教不明,汉学不重,则民乐贪顽之习,士无砥砺之心。董子所谓‘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
“彼时,朕将薛元礼这份建议要重视汉学的奏折,在朝会上传阅,得到绝大多数文臣武将的支持。”>
“故此,朕在贞观元年下旨:于蕃学外,特建汉学,每期设汉学弟子三百,立养贤士,以廪食之。”>
李乾顺一指谋宁克任,道:“朕犹记得,二十年前的贞观元年,初建立汉学院时,爱卿才年方一十五岁,乃汉学院中党项三百弟子中佼佼者!”>
“陛下所言极是。”谋宁克任却忧心忡忡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宋:我成了赵佶 最新章节第357章 陛下,宋军压境,当为太子寻条出路啊,网址:https://www.at77.net/403/403536/35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