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凑近了郑六麻低声劝道:“四爷不会不管咱们吧?”>
“你多心了,当裱子还想立牌坊罢了”>
郑六麻看着阴沉的连雨天长舒一口气说道:“商会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代表个人的”。>
说完摆了摆手不愿再谈这个话题,而是对着疤脸汉子吩咐道:“这件事交给你去办,将码头那处旗给我拔了,回头大脚黄手里的三处码头你随便挑一个”。>
“是!谢谢大哥!”>
疤脸汉子兴奋地答应着,看着大哥摆摆手要上车,连忙抢了小弟手里的雨伞护送着对方往台阶下的平治走去。>
----------------->
“波涛滚滚水东流,鲁大夫设筵请君侯。”>
“是月十三亲赴会,见关公稳坐顺风舟;带一个周仓有勇惜无谋。”>
……>
油麻地码头的对面堤坝上有渔民和贫苦小工搭建的棚户区。>
因为正对着码头,又是紧邻着大路,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这里倒发展成了小镇模样。>
两条十字叠错的大路一条衔接着主干道,一条贯穿着东西,将这个自然形成的小镇劈作了不均匀的四半,最宽敞的那条路直通码头所在的海湾。>
就在小镇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有一处开间阔敞的茶馆,或者棚屋茅草的搭建风格不能叫茶馆,叫茶肆也罢。>
茶馆为实木砖混结构,看着粗糙,但结实耐用,多少年风雨,人都换了几茬儿,它依旧坚挺。>
棚屋区住着的都是穷人,哪里有喝茶闲聊的雅兴,更无吟诗作对的风流。>
在这里驻留打混的多是码头上的小工,或者纠集小工接活的工头。>
较之正经茶馆不同,这里门前的大锅炉里煮着茶,后院的大锅里煮着肉,屋中的大焖锅里煮着麻将。>
穷苦人服务的生意,自然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平日里给那些小工歇脚顿腿儿,给那些工头提供办公场所,给那些烂仔提供牌局。>
中午了,还要准备一锅饭菜,多是海鲜鱼肉,搭配一些梅菜,就算是高档伙食了。>
茶馆自打几个月前易手以后,便有些变了风格,门口的柱子上竟然有了一副对联。>
上联:御苑方内乾坤大>
下联:香茗壶中日月长>
对联有了,茶馆的名字也有了,横幅写就:四海茶馆。>
这里就是穷人组建的镇子,来茶馆喝茶玩耍的也都是穷人,很少有外人进来。>
往来商旅又不差这点脚程,多半是要乘车去城里歇脚的。>
今日连雨天,码头没有工开,小工们都在等着老天爷开恩,下半晌就得了,否则家里人又要饿一天的肚子。>
他们不敢远走,只能守在码头等着工头叫喊,赚一日三餐的口粮钱。>
棚户区,可谓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这么大,谁家的屋檐下愿意让这些小工们躲雨,安全且不说,再丢了些物事犯不上。>
茶馆不一样,新来的老板立了规矩,开门都是客,谁来都一样。>
所以好多小工只要一赶上连雨天便要来这边躲雨。>
四海茶馆名副其实,小伙计们操着一口大碴子味的口音,嚷嚷着门口大茶炉里的茶水免费喝,自拿自取。>
当然了,这里是茶馆,不是善堂,免费的茶水只是个名头,在茶炉旁自有一方木箱,上面开了个长条的口。>
这茶算是善茶,给所有人取暖驱寒食用,实在钱紧的自然可以拿了桌上的竹筒去接了喝。>
若是不差这仨瓜俩枣的,自然是高昂着脖子迈步进屋去喝那些高档一些的好茶。>
有善心仁义之辈,路过茶箱会塞里几毛钱,或者一元两元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最新章节番外*无名之辈,网址:https://www.at77.net/406/406280/959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