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五十八章衣食之忧(2/3)

作者:宇十六
以后他与大夏、北魏、诸凉作战的时间肯定不少,这御寒的事是要尽快解决,口中笑骂道:“愚是那种不顾将士死活的人吗。”

普通百姓身上衣着多是麻与葛所制的布衣,有钱人穿绸缎。冬装穷人将芦絮、稻草絮在衣中保暖,讲究一点的用南方所产的木棉,当然也有皮裘。

东晋时已有制革的手艺,除灰法、烟熏法、油鞣法、皮硝法制出来的裘衣稍嫌硬,但保暖效果还不错。穷人多穿狗皮、猪皮、麂皮、兔皮制成的皮裘,大秦归于晋国,西市多了许多羊皮裘,倒让雍州百姓这个冬天多了几分暖意。

有钱人讲究,什么狐皮裘、貂皮裘,六七十张貂皮和缝制出一身裘衣,还要讲究毛色,岂是一般人所能买得起,甚至有“集腋成裘”的说法,那多半是天子王公才有的享受。

则那哥从北地得了一卷虎皮、两张豹皮,巴巴地来襄阳献与杨安玄。杨安玄将豹皮分别给了孔苗和阴慧珍,杨湫见了眼红的紧,磨着杨安玄以后也替她谋一张豹皮。

至于牛皮是军中制甲、制盾以及军械所用,杨安玄麾下将士众多,再多的牛皮出不够用,市面上没有牛皮出现。

要想解决将士们的穿暖问题,只能是棉花。杨安玄记得张骞出塞就曾带来过棉花,考古时他曾从出土文物和古籍发现,自东汉起至南北朝,西凉地区就种植了棉花,并有棉纺织手工业。

杨安玄在脑中回忆着,新疆民丰县出土的东汉墓中有土蜡染布及白布裤、手帕等棉织品,晋、唐时期的吐鲁番古墓中棉纺织物就更多了,看来要尽快将棉花引入雍司之地种植。

有了棉花后纺织工艺要跟上,秦汉便能纺织丝绸,汉时有了缫丝法,有了织锦的说法;蜀地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武侯就靠织锦养军;纺锤、织机、梭子均已出现,可惜自己不记得黄道婆织布之法,要不然必能加快解决穿衣的难题。

不光是棉花,还有植物油。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油麻种,名“胡麻”;后赵王石勒讳“胡”,将“胡麻”改为“芝麻”。汉代开始便有了麻油,但却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用于制造纵火的军械或制绢布。

《三国志·魏志》记载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除此之外,因芝麻油散发香味,有人捐在佛前燃长明灯。普通人吃不起芝麻油,植物油普及用在食用要到宋时了。

芝麻油触动杨安玄的灵机,对丁全道:“你派人告诉张纲,让他在火药中加入芝麻油,试验纵火的最佳效果。”

前世常见植物油有菜籽油、花生油、豆油以及山茶油,花生油是不用想的,现在还未传入;《天工开物》中记载芸薹属结籽皆可榨油,即菜籽油,不过杨安玄对所谓的芸薹属不熟悉,依稀记得油菜是杂交种,估计菜籽油希望不大;豆油倒是可以有,等到百姓都能吃饱饭以豆榨油便可施行。

山茶油由油茶树籽晒后榨油,杨安玄还清楚地记得小时从油坊经过时闻到浓郁的油香,那榨油坊中所榨的便是山茶油。《山海经》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员木”,即为油茶树。

秦时称山茶油为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时方称山茶油。杨安玄满口生津,巴不得立时将山茶油制出,先夺了命名权。

杨安玄当即叮嘱丁全查找“员木”,黄富派人前往西凉引进棉花。治下百姓能够吃饱饭,为防着谷贱伤农,除了官府收购外,是时候鼓励百姓耕种经济作物,棉花、大豆等物可以耕种了。

术业有专攻,《天工开物》仅记得一部分,杨安玄抚着胡须思忖,是不是该建个农情司,专门负责农事。百姓自发的生产要加以引导,形成产业才有规模,此事列为今年的头等大事,等来日与辛何等人细商。

大堂外,沈庆之探出半个脑袋往里面张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