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63章 唐王立(2/3)

作者:
脑筋急转,劝道:“主公此言非也,方今天下大乱,叛逆四起,割据一方,百姓怨声载道。而主公仁德布于四海,百姓所仰望。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人望,愿主公熟思之!”李翊闻言松了口气,按照套路,赶忙又推脱道:“僭居尊位,乃大不道,可再商议长策。”贾诩急忙劝道:“百姓乃天下基石,如今只仰望主公。若主公不顺从天意,就是逆天而行,这才是大不道。”李翊又道:“不可不可,不得天子明诏,是僭也!”李翊这话一出来,众文武大臣就齐刷刷的看着台上一言不发的天子刘协。这时候,孔融站了出来,朗声道:“大将军平黄巾、定辽东、安北庭、讨董卓、破公孙、灭袁绍、伐西疆、除曹操、收荆州,不但光我我大汉十州之地,更是开拓了辽东、大漠和西疆数万里土地,功盖卫霍,万民仰望,宜进爵为王!”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在这独尊儒术的年代,由他来说,便代表天下文人的意愿。见到孔融这样的老臣都站出来这样说,天子的心里有些悲凉,勉强笑道:“孔太常所言甚是,朕这就草拟诏书,册封大将军为唐王。”………………建安十年正月初一,群臣表奏天子,颂唐公李翊功德。天子刘协即令孔融草诏,册立李翊为唐王。李翊假意上书三辞,天子三诏不准,李翊最终接受唐王爵位。………………建安十年正月中旬,蓟城南,有宏伟的,转意为唐王进位而建造的祭天坛,此坛中央高二十丈,四方皆有分坛高十丈。五方封坛,占地方圆九里各设有旌旗王公仪仗。正月十八乃是吉日,这一天,祭天坛四周两万亲卫军拱卫,外围又有数十万百姓汇聚,共计百多万人观礼。大红的毯子,从李翊下车处开始,直到中央坛上,竟有三里多长。李翊龙行虎步,望祭天坛而去。所经之处,亲卫军的重甲将士依次拜倒在地,震天的欢呼声不断。群臣依次序排列,跟随唐王来到祭天坛下。孔融、华歆请李翊登坛,进献王冠冕玺绶讫。根据加冕的诏书,为了向天下彰显李翊的功德,唐王李翊可用冕冠十二旒,这冕冠也就是前后有珠帘的华夏皇冠。汉代规定,只有皇帝的冕冠为十二旒,也就是十二排珠帘。冕冠为玉制,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下巴系结。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唐王又有金根车,驾六马。金根车者,金薄缪龙,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筩,鸾雀立衡,肤文画輈,羽盖华蚤。车身又画日月升龙,象镳镂锡,金鍐方釳,插翟尾,朱兼樊缨,赤罽易茸。还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分青、黄、赤、白、黑,所驾四马,马与车同色。五色为副车,秦王所御驾六,此乃天子法驾,取意驾六龙,以御天下者也。当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李翊反而又十分平静。他沉稳的带上冠冕,穿上冕服,配上唐王绶。高台上,他缓缓张开臂膀,欲意将天下囊括怀中。台下,群臣百姓三呼万岁:“唐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兵士高举起刀枪,锋芒在祭天坛下汇聚。他们会用自己的武勇,拱卫自己的君王,拱卫君王的天下。百姓欢呼雀跃,他们是唐王天下的基石。面对这一切,李翊亦是无法平静。初入东汉时的潦倒,一次次险死还生中不断聚垒的大业,回忆在他的脑海中划过。今天,他终于成就了天下亿万生灵皆无法达到的成就。而这对他来说还不够,在不就的将来,他一定会再一次高举起帝王的权杖,为这天下带来非同一般的气象。一己之力,便能让天下繁荣三百年的圣天子的气势,在这一刻,开始汇聚。李翊面南而坐,受文武百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