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六十九章 穷则变,变则通(2/3)

作者:
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创建军户制度时借鉴了隋唐的府兵制。隋唐府兵是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每年抽各卫府兵入京师拱卫。军户制度却只学到了皮,没有学到神,导致府兵制度的缺点被放大,优点却没有被继承。现在的军户制度下,老子当兵儿子肯定也得当兵。那些百户千户还好,至少子孙也算是个小军官,至于那些大头兵可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得充当百户千户的私人跑腿、打杂、帮闲,还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了事被百户千户以军法处置。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下层军卒逃籍,实在是受不了层层盘剥啊。“依先生看,该怎么改呢?”朱厚照也知道现存的军户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他不知道从何入手。如果有人能够给出一整套完整的改革方案,他还是愿意一试的。“陛下,依臣之见,不妨建立新军,以新军和现存的军户制度并存,并实现逐步过渡。”军户制度和文官制度一样是大明朝的立国之本,要想动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谢慎知道要想让朱厚照立刻接受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故而才会退了一步。谢慎想要创建的新军类似于戚继光的戚家军。这种招募式组建的新军打破了军户制度下军人世袭的传统,可谓开拓出一个新天地。最重要的是,募兵可以注入新鲜血液,让一潭死水般的大明军队重新焕出活力。正如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谢慎认为新军代替军户制度是个必然的过程,他只希望这个过程能够来的更快一些。............“新军?”朱厚照对这个名词显然很好奇,大手一挥道:“先生所说的这个新军新在哪里?”“回禀陛下,所谓新军即指人员新、面貌新、训练方式新。”谢慎抓住机会,开始给正德皇帝普及起新军的知识来。“所谓人员新,指的是这新军人员都是从普通民籍的丁壮中招募,并非选用军户子弟。”谢慎这第一新就把朱厚照惊住了。“先生是说,不从军户子弟中招人?可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岂能说改就改?”谢慎心道您改的老规矩还少吗?“陛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谢慎掉了一句书袋,幽幽说道:“眼下大明军制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这个时候变还来得及,若是再拖下去那可就是被动的求变了。”“嗯,先生说的有道理。”朱厚照眼神中透出一股兴奋,他沉声道:“不过普通百姓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能靠得住吗?”这也是正常人会想到的一个问题。“陛下,一张白纸有时候更容易点墨渲染,那些军户都已经思维定式了,再想改变反而不如这些普通民籍的百姓容易。”“那这面貌新呢?”“所谓面貌新,指的是在新军军纪的规制下这些新人能够表现出一种有别于军户的崭新面貌,这对于逐步改变军户的陋习有很大的帮助。”军户大多是些老油条,对于如何偷奸耍滑十分清楚。要想让他们主动改变恐怕很难,谢慎是希望用新军来刺激他们,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一旦军户明白他们并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时也会被动的做出改变。“至于这最后的训练方式新......”谢慎稍顿了顿,微微笑道:“臣是想用一种全新的训练方式来训练军队,不光叫他们演练搏杀技巧,还要他们学习火器等知识。”“这不就是神机营吗?”神机营是京师三大营之一,营中兵卒多配备火铳。只不过自成化弘治以来,神机营的作用渐渐淡化。若不是谢慎提及火器二字,朱厚照还真想不起京师还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营所。“和神机营还不完全相同。”开玩笑,谢慎好歹也是个伟大的穿越者,如果穿越回大明还在玩火铳也太给穿越客丢脸了。既然要改革,就要改得彻底。那个在余姚给他献出土豆的佛郎机人已经有了回信,这次虽然没有带回谢慎梦寐以求的红薯、番薯,却带来了另一件让谢慎意外的东西——燧枪。燧枪的设计原理并不复杂,难就难在创造上。有了实物,再将其拆解仿制,对大明的匠人来说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眼下燧枪的仿制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故而谢慎没有禀告天子。这次正好借着机会将组建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