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六十八章 你来我往【4000字二合大章】(2/3)

作者:
面劝阻谢慎。眼下正值新政推行的最关键时期,绝不能让谢慎就这么辞官了。李东阳还是有面子的,出面之后谢慎的去意淡了不少。不过谢慎也对李东阳吐了不少苦水,直沉改革的不易。其实谢慎这次之所以表现的如此强势,不是因为他被朱厚照连带处罚,而是要替唐寅抱不平。擅专,这两个字太诛心了啊。也只有在官场浸淫了多年的老油条能炮制出如此狠毒的罪名。假使这一次他软了,凭借他在朱厚照心目中的地位该是怎样还是怎样,绝不会有任何影响。可唐寅就惨了,他在朱厚照心中的印象会大打折扣,甚至被其所厌。一个被天子厌恶的臣子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一旦唐寅被边缘化,谢慎新政的推行就会陷入艰难的境地。唐寅虽然为人浪荡了些,但有一个优点却是其他臣子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敢作为,面对高压的统治,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换句话说,唐寅是最像穿越者的大明土著。穿越者自然只有谢慎一个,这无可替代,但若是有一个与之相像的人能够在新政改革中冲锋陷阵,谢慎的压力将会小很多。唐寅身上的这些素质,是目前与谢慎交好的臣子不具备的,顾鼎臣也一样。顾大学士虽然有改革的意愿,但本质上对一些东西还是抵触的。而且以顾鼎臣现在的身份也不宜再冲锋陷阵在最前面了。细细想来,谢慎能用之人竟只有唐寅,这是何其可悲的一件事。............其实谢慎有时也想过,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意义。强势如张居正,推行隆万新政也只是取得一时的成效。张居正一病死,他的新政便跟他一起彻底消散。而谢慎要做的改革比张居正的改革更彻底。张居正只是在原有制度上缝缝补补,本质还没有变。而谢慎做的改革,等于给文官阶层狠狠一刀,虽然称不上阉割但也差不多了。谢慎需要的是通过提高商人、匠人、军人的地位,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治理上。这乍一听起来有些乌托邦,但不试过也不能说绝无可能。谢慎就是在反复的纠结之后选择咬牙坚持的。明朝为什么积重难返?为什么二鞑子一兴兵南下,庞大的帝国就土崩瓦解?为什么农民军在全国各地爆发,朝廷却束手无策?这很难用一句话解释。不过谢慎觉得这肯定和文官制度的畸形有关。当一个帝国只有一个群体有话语权时,那一定是有问题的。明末的东林党其实就是文官制度畸形发展的一个缩影。党同伐异,中饱肥己,尸位素餐,文官们就像寄生虫一般生生把大明啃食个干净,只留下一具枯骨。任何不从文官制度内部进行改革的新政其实都很难有根本性改变,无非是挖肉补疮隔靴搔痒罢了。这也是谢慎为什么急于把匠考并入科举,并训练新军的目的。文官需要制衡,文官也需要分享权力。唯有专业化的人才管理国家,这个国家才有希望。而不是一群满口道德文章的儒学机器。当然,在国家统治者的层面上,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自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以来,大明就不具备一个制衡皇帝的方式。内阁看似是丞相制度的替代品,其实还差的远。便是内阁首辅也无法完全起到丞相的作用,而需要和司礼监配合。两者合二为一,才勉强能称之为相。这也是最麻烦的问题。任何一个皇帝,只要不是白痴弱智,都不会放弃手中的权柄。这一点朱厚照也不例外。朱厚照虽然生**荡了一些,但其实他对于权力也是很看重的。如果谢慎改革上来就冲着皇帝,那肯定下场会极为凄惨。在谢慎看来,君权确实需要被限制。不过这需要一步步来,先完成对文官的改造,再来限制君权显然比直接与君权对撞来的现实。至于是二元制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亦或是一种区别于两者,又和内阁制度联系颇深的新制度,谢慎现在还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这个国家往好的方向发展,谢慎需要咬牙坚持下去。其中困苦还无法与旁人提及,这恐怕才是最令人绝望的。不过至少在这件事上谢慎的表态起到了作用,朱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