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七十八章 官绅顽疾【4000字二合大章】(2/3)

作者:
响。皇权不下县,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看似美好的语言现在看来是那么的讽刺。朱厚照便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和士大夫分享权力呢?分享的结果是什么?是这些文人毫无底线好无节操的卖国行为。或许在这些官员的心中,通倭与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赚的腰包满满。朝廷许以文官各种优待,给他们免除土地税赋的权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回报,换做是谁都要好好审视一番了。朱厚照此时想起了谢慎提出的文官和军人、匠人、商人分享权力的建议,觉得可以一试。此前新政已经就某些方面提升了军人、匠人、商人的地位。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三者的地位还是不能和文人相比,但总归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朱厚照觉得改革势在必行了。此前他一直认为贪官蛀虫卖国贼只是个例。但现在看来,这却是因为文官制度本身的问题。如果制度不改,便是把大明所有的贪官蛀虫卖国贼杀个遍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总会有新人黑化顶上。只有把官员的监督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此前朱厚照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认为祖先留下的制度不说完美但至少是够用的。但他现在幡然醒悟,这个制度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然不会立即致死,却会让人慢性死亡。大明朝立国已经一百余年,如果再不下猛药医治,恐怕真的会走向灭亡。治国容不得半点想当然,此先确实是他错了。针对这些官员、地主的处理倒是很简单。按照大明律,这些人便是杀十遍都够了。朱厚照也不波及太广,下旨将这些官员、地主斩首示众。其妻儿流放发配至琼州府,财产全部充归国库。一时间泰安的菜市口血流成河,每日都有几十人因为重罪而被斩首。他们的脑袋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以此警示后人莫要重蹈覆辙。至于检举有功的林封和蔡霖,则降罪一等,改斩首为流徙,但削官为民永不录用,也算是对其罪行的惩治了。............好好的一次泰山封禅,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朱厚照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的。但这件事情本身又不能说是绝对的坏事。至少让朱厚照认清了大明官场的弊病,坚定了扶持商人、匠人、军人制衡文官的决心。这其实是谢慎的终极目标。只有让朱厚照从心底里相信文官是大明朝的毒瘤,大明才有的救。看看那些历史上重科举轻武将的朝代吧,有哪个不被外族打成了马蜂窝。唐朝原本是万邦来朝的超级大国,自从武媚娘废了关陇扶持寒人,军队的战斗力便大减,成为了人见人欺的软柿子。安史之乱只是积累矛盾的爆发,究其原因还是武人地位的丧失。再看看自诩为经济无可匹敌的宋朝,科举制度登峰造极,文官彻底压制武将,枢密院中几乎没有武将。当兵的甚至要面上刺字,谓之贼配军,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但宋朝的皇帝就是这么对武将不信任,好不容易出了个狄青还被嚯嚯了。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西夏、辽、金、蒙古任谁都可以踩宋朝一脚。经济的强大有个屁用,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再有钱也是给敌国异族做嫁衣。元朝是异族统治且略过。到了明朝,科举又成了皇帝钳制百姓的工具。到最后皇帝却发现自己竟然控制不了这个工具,反而被工具牵着鼻子走。明朝也是士大夫权力最高的一个朝代,皇帝往往无可奈何,这自然也是科举的锅。明末的大变局多少与科举制度也有关系。想出头的人家都送孩子去读书,就连军户家庭都会送一个孩子念书,期望能够鱼跃龙门彻底摆脱窘迫的生活状态。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习武读兵书上?那些继承军户身份继续当兵的长子们也就得混且混,彻底成为了军官的奴仆。文不成文,武不似武,这种畸形的模式要想改变就必须得从根子上入手。最简单的,就是提升武将的地位,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当然,直接提拔武将的地位会让统治者心中不安。故而谢慎采取的办法是把武将掺和在匠人、商人中间一起提升地位,这样天子就不会太多心了。这一点很重要,君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