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4章 靠山王(2/3)

作者:
秦岭、迭山、岷山,都是峰常年有雪的大山。北周时,这里属于叠州。但唐初,这里却是拓跋部的游牧之地。迭山南面的羌水两岸,肥沃的草场,都是拓跋部的地盘。再往南,后世的阿坝一带,则是党项羌的第二大部族,细封部的地盘。党项羌八部,基本上就集中在九曲一带,尤其是第一弯的一带。具体的就是在后世四川的西部,青海和藏区的东部,这三省的结合之处,就是诸羌部的势力范围,其中党项羌基本上都位于后世四川的西北,甘肃的东南。当年吐谷浑在青海被隋攻灭后,就是逃到了党项羌人的地盘上,苟延残喘下来。虽然吐谷浑本是鲜卑慕容的一支,但和北魏鲜卑人入主中原汉化一样,吐谷浑鲜卑人其实也已经基本上党项羌化了,真正的吐谷浑数量上远不及党项羌人。从北方迁来的吐谷浑人,本来就已经有些汉化,他们带来汉人的文化等,把原来还处于部族奴隶时代的党项羌人,带入了封建时代。经过这么多年的同化,吐谷浑人和党项羌人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拓跋部占据的羌河一带,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羌河是两山夹一水,江北是迭山,江南是岷山,顺着羌河河谷,有路可直通往汉中。而且从陇西或青海通往诸羌的地界,也基本上得经过拓跋部的地盘。党项和吐谷浑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拓跋赤辞也没有坐视的想法,冶力部这次遭受大损,他心里都来不及高兴,因为唐人已经杀过来了。唐人夺了黑冶利的地盘,使得拓跋部与洮州不再是隔着高高的山脉雪峰,而是已经在西面山口相逢了。拓跋赤辞可是清楚的知道,他们现在游牧的这块地盘,在北周和隋的时候,都是被中原王朝控制的。唐军灭了冶利,下一个必然就是拓跋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懂!拓跋部距离洮州直线只有一百多里,但距离白冶利的营地却有四百里。距离青海伏俟城整整一千里之遥。而此时,张超却已经带着一万兵马到了白冶利的大营附近。王富贵把帐篷的帘子掀开一线,眺望着北方。他喜欢看着北方,那是家乡的方向。落日的余辉,为家乡天空的云彩镀上一层淡金。看着那北边的云,总觉得亲切起来。赵氏在富贵身后忙碌着,正在将牛毛纺成线,然后再织成牛毛毡。自从到了草原上,她就没有停过,每天天还没有亮,她就要起来给牦牛和羊挤第一遍奶,主人有一百多头牛和一千多只羊。她跟着女主人和女主人的妹妹、婆婆,还有另一个奴隶王氏一起,挤完头遍奶天都还没亮。这个时候男主人和他的孩子以及他的父亲都还在帐中没睡醒。这时她们还得分工,一般是女主人亲自做饭,王氏负责打酥油,而她负责去河边背水。打酥油和背水都是相当沉重的活,有的时候富贵会帮她去背水,这让她一天要轻松不少。这家人多,得背好几趟水,大大的牛皮口袋,一袋袋的往返数十里,十分辛苦。天亮了,饭也熟了,酥油也打好了。这个时候终于能休息一会,主人一家吃的是酥油和青稞做成的食物,而他们一般只能吃奶渣或者青稞糊糊。上午,如果天气好,王氏和赵氏要去草原上晒牛粪、捡牛粪,这是吐谷浑人做饭的燃料。草原上没有树木,牛粪成了最好的燃料。天气好的时候,就得去草原上把湿牛粪捏成粪饼,然后摊在草原上晒,等过些时间晒干了,就要去背回来。上午捡牛粪,中午又得挤一次牛奶。中午的时候,帐里一般只有女人,男人们都出去放牧了。要到太阳下山的时候才会回来,男人白天在外放牧,王氏和赵氏便和女主人一起纺羊毛、羊毛,纺织的手法相当原始落后,一个纺牛,一的把牛羊毛纺成线。晚上,牛羊回来了,她们还得给牛羊挤一次奶。王氏和赵氏都是三十左右,一个原是渭州的妇人,一个原是芳州的妇人,都是汉民,有丈夫有孩子。但上次战争时,被吐谷浑人掳走。最后她们成了战利品,和另一个来自洮州的三十多岁的王富贵一起分给了这户吐谷浑白冶利部的牧民。转眼,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大半年,她们也都慢慢的认命,甚至习惯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