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1章 划时代的伟大发明(2/3)

作者:
子把浆糊装好,抬到水塘里,在水里搅动,去除混浊杂质。这道工序费时间,一袋料起码得在水里搅动二十分钟左右,冬天的时候,会非常辛苦。这时,草纸才算是刚完成了下手的原材料加工,还得开始上手工序。草纸作坊生产的草纸,并不全是做厕纸之用的。这年头,舍得用纸来擦屁股的,估计也就李超了。哪怕这是新研发的草纸,也顶多是富贵人家用的起。因此,草纸实际是是分为了多个品种。最大的用途其实是包装纸。用来包装一二两货物的三角包包装纸,也称中纸,边长约为半尺。用来包装半斤货物的薄纸,边长约七寸。还有用来包装一斤货物的沙薄纸,边长约一尺一。还有包装一斤兰到两斤货物的大纸,用来包装两斤左右硬壳货的副纸。专门包装较大货物的独料。中纸、薄纸、沙薄纸、大纸、副纸、独料,六种不同规模的包装草纸。这才是草纸真正的用途,至于用来做厕纸,那不过是捎带的一个小品种而已。这个时候没有塑料袋,店铺包装商品,很多时候是用干的荷叶,一些贵重物品,也用纸或者布包装。而李超生产的这种草纸包装纸,成本却比普通包装纸便宜的多,成本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其实用石灰也一样可以取代蜊灰,总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建石灰腌料池,然后是备料、翻草,晒干、腌料、翻料、洗浆、抄纸几个大工序。可每个大工序里,又有许多小工序,一道道的环节,缺一不可,错一不行。每道工序的顺序,时间,标准,都是门技术活,也是独家的机密。李超把实验后的整套工序拆分成了七十二道小工序,把工坊草纸生产分成了多个车间。同时根本不同的产品类别,又在每个车间建了数个不同的生产组。每个车间有管事、工匠,分掌该工序的技术、标准。如果用石灰造草纸,那么一百斤稻草要用二十斤石灰和二十二斤水。用蜊灰,则是一百斤稻草,用十五斤蜊灰。“很好,非常不错!”李超参观了草纸作坊的各个环节,很满意。这个草纸作坊其实也算是借鸡下蛋,利用印刷坊与五位驸马合伙之机,引进了段家的造纸坊,然后李超弄了些造纸工匠到里面学习了下,再然后去其它造纸坊挖了点工匠过来,就有了自己的草纸作坊。不过李超的作坊不生产其它的黄麻纸、皮纸、竹纸这些,而是专门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纸类,草纸。草纸算不得李家作坊发明,原来也是有的,但如李家这样,把草纸造的这样水平,而且成本这么低,效率这么高的,却很少。“这个草纸,再造的柔软一点,先给我府上送上一百捆。”李超一边说,一边直接就折了十几纸揣身上了。以后,厕筹可以扔掉了。不知不觉,李超都已经成了大唐的造纸业巨头。算上这草纸,李超已经造出了新式的皮纸和竹纸、草纸三种。“得取个响亮点的名字,以区别其它旧纸,得树立品牌啊。”李超现在手握着三种新纸,雄心万丈。纸是文字的载体,对文化可是非常重要的。更便宜的纸,加上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印刷以及报纸的刊印,都更加方便简单,成本低廉。灞上纸坊里出产的纸,主要是竹纸,也就是用春天开枝但还没发叶的嫩竹子加工制成的竹,李超用后世的技术改进了现有的生产方式,弄出了成本更低,但质量更好的竹子,解决了原来竹纸十分脆的毛病,已经能和蜀中的黄麻纸并论,成本却比黄麻纸便宜的多,而且用于印刷,效果还更好。“就叫毛边纸吧!”毛边纸是后世竹纸中有名的一个品种,据说是因为有一位收藏纸喜欢收藏福建江西等地产的上好竹纸,他收藏的竹纸都在边上盖上章,章上有他的姓,毛字。于是,后来把这种上等的竹纸称为毛边纸。另一种是皮纸,用桑树皮、青檀皮等加工制成的纸。这类皮纸,到了中唐之时有一个品种非常出名,产自安徽宣州泾县的宣纸。不过现在也还没有这种纸。“嗯,就叫宣纸吧。”李超直接拿来主义。“灞上纸坊以后全力生产毛边纸,供应印刷坊和报社之用。草纸坊专门生产草纸,用做商品包装纸和厕纸。再建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