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变一样,在场的大臣们心中都充满了疑惑。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刘知远指定的礼官,指出来刘知远逾矩的行为,也是一种逾矩的行为。
当他们逾矩的行为被礼官指出是逾矩的行为后,刘知远逾矩的行为就没人在意了--这都啥跟啥啊?禁止禁止套娃!
总而言之,一切的仪式,制度,甚至是走多少步,走那条路,都是有礼官专门负责制定的。
哪怕是和凝、郭威这种级别的大佬,也不能插嘴。
抬棺的队伍后面,就是刘知远的妻子,李三娘李皇后。左卫大将军,刘承训之死的最直接受益者,刘知远的二儿子刘承祐。
刘知远还有一个儿子是刘承勋,不过这孩子久患重疾,常年卧床不起,自然也就无法出席。
还有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也出现在此,年纪还小的她,由李皇后牵着,懵懵懂懂的跟在父兄身后……
当刘知远等人已经从皇城中出发后,在队伍的后方,以和凝为首的文官团体自成一列,据左而行。
以郭威为首的武将团体也是自成一列,在右侧跟随者大部队前进。
有意思的是,在几十年之后,走在右边的就是文官,左边的就变成了武官。
因为几十年之后的宋朝,尊文抑武,那个时代,人们也都是以右为尊。
不是有个成语叫无出其右吗?意思就是这个人太优秀了,没有能超过他的人。
所以,如今武将尚能走在右侧,就足以看出,在这个时代,武将的地位有多高了。
毕竟,整个五代十国,都是一场又一场的,关于武将背叛的闹剧。
孙变这些低级军官,作为随从而来的,自然要走在最后面。
一边走,孙变就一边跟赵匡胤低声说话。结果被路过的宦官瞧见,翻着白眼,用拂尘打了一下孙变。
这也就是那宦官认得赵匡胤,不想闹出动静来,否则的话,他早就扯着嗓子喊大不敬了。
街道的两旁不止是那些皇城侍卫,同时还有很多的老百姓。有的是单纯来看热闹的,但有的则是怀着真诚的送别心情,跑来送魏王刘承训最后一程的。
看他们自发的在头上戴着白布,又泪流满面的样子,孙变就知道,刘承训真的很得人心。
不然,哪个权贵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啊?
老百姓是最淳朴的人,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嘴上虽然不说,但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刘承训宅心仁厚,百姓们有目共睹,失去如此良主,自是莫大的遗憾。
孙变有些感慨,谁又不想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呢?倘若有朝一日,自己死后也能被这样对待,那这一辈子就该圆满了吧?
一想到死,孙变整个人又不好了。
虽然已经过了十八年了,但那被浸入海底活活淹死的感觉还是如影随形般让孙变浑身难受。
以至于他连见到河水,溪水等水稍微深一点的地方时,都不敢下去,只敢站在岸上看。
当然,洗澡的时候虽然也会感觉有些微妙,但那种程度还是能克服的。
随着大部队缓慢的前进,走了不知多长时间,终于走出了东京城。
孙变倒是没觉得走这么远有什么问题,倒是另一边的那些文官,呲牙咧嘴的厉害。
而且那边也不仅仅是文官,在文官队列的最后方,还有一些商贾也在跟随。
有的人是确实感到伤心,所以特地来送刘承训入葬。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单纯为了趁机与一些官员结识才跑到这儿来的。
他们一个个肥头大耳的,平时多走两步道就要开始喘粗气,这走了快半个东京城了,大冬天的已经是汗流浃背,头上的蒸气都清晰可见。
但这些人还是咬着牙坚持,没别的原因,因为走上来不需成本,但走下去,可就是把路走窄了。
一路来到了东京城郊外的山区,因为刘知远的皇陵还未修建完毕,所以只能暂且将刘承训安葬在这座山下。
期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扶龙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九章 试探,网址:https://www.at77.net/160/16020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