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八章 初交锋(3/4)

作者:来自远方
老的态度,算得上有几分满意……吧?

怀着不安之情走进内阁,一番侃谈,又揣着满腹心事离开。

杨瓒走在街头,扫过路边高挂的幌子,耳边流过熙攘人声,仍有不确定之感。

殊不知,在他离开后,刘健三人对坐半晌,忽然同时抚须而笑。

“年纪尚轻,到底有些莽撞。”

“马负图言此子古板,有‘夫子’之象,我观却是不然。”

“哦?”

“貌似规行矩步,不露锋芒,实则胸有乾坤,有将相之器,王佐之才。”

“宾之此言是否有些过了?”

“不过。”

李东阳摇头,笑道:“先时,我等均不解先帝为何赐下金尺,如今我已是明了。不知希贤兄同于乔可解深意?”

刘健和谢迁先是微愣,其后双双恍然。

先帝深谋远虑,金尺当赐此人!

三位阁老只问策论,于杨瓒怒抽刘瑾,劝说少帝之事半句不提。貌似什么都不晓得,实际已是了然在胸,半点不落。

接下来几日,朱厚照记挂京卫演武,老老实实上朝,半点没犯熊。

宣府大同军情稍有缓解,增援的京军已抵大同,仗地势和火器之利,击退鞑靼数次进攻,将鞑靼主力逼回牛心山一带。

杨瓒至翰林院点卯,每次遇到谢丕和顾晣臣,都能听到类似的抱怨:太子殿下忽然对兵书兴致浓厚,经史子集全都丢到一旁,捧着《孙子》和《六韬》问个没完没了。

“不瞒贤弟,为兄实是被陛下问得拙言,日日回家苦读兵书,实在是……”

谢丕苦不堪言,顾晣臣亦然。

以诗词文章扬名的状元榜眼,捧着兵书苦读不辍,画面委实太美,常人难以想象。

如果谢迁看到,会不会以为自己的儿子要弃笔从戎,正如当年被王守仁气得肝疼的王状元?

作为“始作俑者”,杨瓒默默退后两步,下定决心,今后到翰林院点卯,见到谢状元和顾榜眼一定绕道走。

必要时,值房都可以换一换。

又五日,天子除服。京城的酒楼茶肆重新热闹起来。

吏部批条终于下来,许杨瓒回家省亲。

杨土高兴得蹦高,杨瓒只能苦笑,身负皇命,不查清丹药之事,一天都不能离开京城。

“四郎,真不能走?”

“不能走。”

杨瓒狠心摇头,杨土垂下头,再无心蹦高。

诏狱中,顾卿正翻看校尉呈上的口供。

宫中的道士僧人俱被押入诏狱,连日审讯,多数熬不住,胆子被吓破,几乎是问什么答什么。

供词足有百页之多,牵涉在京道士十一人,番僧十九人。西番灌顶大国师、宪宗信任的真人一并牵连在内。

更甚者,有僧道供出,太医院内藏鬼蜮,诊治先皇病情,方子虽然对症,用的药却有问题。

此事非同小可,非但顾卿不能决定,连锦衣卫指挥使牟斌都无法轻下论断。

“来人。”

放下供词,顾卿唤来一名校尉,令其迅速往杨瓒府上,将人请来诏狱。

“杨侍读问起,便言事情已有眉目,请来相商。”

“是。”

校尉领命离开,不到片刻,另有一名百户匆匆请见。

“千户,数名番僧道人纠集狱外,意图不明!”

番僧道人纠集?

顾卿沉吟片刻,当即按刀起身,道:“随本官来。”

他倒要看看,这些僧道聚集诏狱,意图为何!

诏狱门前,数十名僧道盘膝而坐,或执拂尘,或敲钵盂,念诵经文声不绝。

百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